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:::

名人話家常

平實眷村人˙非凡企業家-朱順一

新竹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畢業 美國萊斯大學電機博士 美國貝爾實驗室及貝爾通信研究工作室 合勤科技董事長 英勇事蹟: 位於新竹清華大學附近的南精忠新村,是朱順一始終無法割捨的老家,那兒有著他從小一路成長的美好回憶,雖然精忠新村已拆遷6、7年了,然而,樸實念舊的個性,讓現今已貴為標竿企業家的朱順一董事長,仍願從國有財產局手中標下原居住地,讓老家永遠還是老家,保有這屬於自己最珍貴的紀念。 早期,朱家在精忠新村裡可說是罕見的「大戶人家」,然此「大戶」非彼「大戶」,而是朱媽媽一生就生了一打的十男二女,人口興旺的「大戶」。朱爸爸特發揮了軍人本色,將兒子們以「忠勇愛國、孝順齊家、好興」依序命名。於是,過年的時候,朱爸爸大筆一揮寫下「忠勇愛國國必興,孝順齊家家自好」的絕妙春聯,不但讓每個兒子都點到名,也讓十個兄弟從小到大皆心手相連、患難與共地繫在一起。 想當然爾,這十二位“朱”門子弟在家中會是什麼樣的熱鬧光景,然而,更令人好奇的是朱媽媽如何管理這一大家子? 「這麼多個兄弟姊妹間,年紀自然會有相當的差距,各自就學的就學、就業的就業,生活作息多能自理。當年父母親照顧小孩可不像現在這麼戰戰兢兢,每到開飯時間就像吃自助餐一樣,先來先吃,沒有人知道誰吃飽了或誰還餓著;就寢時全都睡在榻榻米的大通舖上,也從不察覺還有誰沒回家睡覺!」排行老七的朱董事長,不禁莞爾地說起那一段自在溫馨的成長記趣。 南精忠新村位於新竹十八尖山山腳下,依著清華大學與光復中學,門前有小河,前面有山坡。朱順一小時候上山爬樹鑽山洞,河裡游泳洗澡,樹上掏鳥窩,水裡撈魚蝦,玩得不亦樂乎,無憂無慮自由自在。村子是早期由阿兵哥從土堆樹叢中整地而來,居民再陸續自己整地弄出院子。眷舍是阿兵哥用泥磚堆砌為牆,竹竿跨牆為樑,紅瓦疊其上為屋頂,竹籬圍其外為院子而成,是為連棟式眷舍。每次颱風來襲時村裡的人都要到附近學校去躲颱風,颱風過後就要補屋頂修竹籬,房子結構非常脆弱。後來大家種樹叢為籬,是小孩子們玩捉迷藏時的最佳藏身之處,每天晚上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玩捉迷藏的時候。民國五十四年左右,國防部撥了些經費,阿兵哥以紅磚為牆,木柱為樑,黑瓦為頂,重建了眷舍,這時眷舍才較為穩固。漸漸的村民們改竹籬或樹籬為紅磚圍牆,雖較為堅固,但少了綠意,也少了味道。 朱家人口眾多,住的是眷舍的邊間,院子較大,自己加蓋了些房間,這才夠一大家子人的住。朱家是村子鄰居們的活動中心,院子和房子大門白天都是開著,全村小孩自由進出玩耍,大人們湊著打麻將,大家玩的不亦樂乎沒有顧忌。 在那時候,村子裡的小孩除了可以一齊上山下水或玩捉迷藏外,可以在戶外玩紙牌、打橡皮筋、打彈珠或到學校球場打球;小孩亦子可在室內玩動腦筋的下象棋、打橋牌…等。那時雖然物質缺乏,但覺得那時小孩比現在小孩活動空間大,朋友及人際互動多,接近自然多,運動也多,還會一些棋藝、牌藝,不像現在只會電腦電玩。 由於當年新竹光復路上的眷村就有幾十個,很荒僻也沒有外來人口,小學時的同學全都來自眷村。到了中學時期,由於聯招班上同學遍及桃竹苗一帶,這時才出現了閩南、客家與外省同學的大融合。因為同學們在校內都是講共通的國語,當時並沒有感覺到族群間有何不同,也相處融洽,彼此間的差異似乎只是交通路線及交通工具的不同而已。「看到騎腳踏車往市區騎的大都是閩南同學,往光復路騎的是眷村同學,而客家同學則是排隊到火車站搭火車或者搭客運,因桃竹苗縣境都是客家人。」,不愧是科技人,凡事觀察入微的朱順一,竟自行悟出一套對於身邊人事環境的另類見解。 難能可貴的是,朱順一雖出身眷村、家境清寒,但仍一心向學,滿懷抱負。其求學之路堪稱平順,自交大電子工程畢業後,在海軍艦艇服了兩年電子官的兵役,赴台大讀了一年電機研究所,未畢業即出國深造攻讀博士。過去,由於美國的就學就業環境較佳,能夠越洋留學的台灣學子多半選擇留在國外就業居留,然而愛國的朱順一卻不這麼想,出國前就抱著要回國貢獻之心,於取得博士學位與一定經驗後,懷著對鄉土的熱愛與對國內科技產業的一份使命感,毅然返國實現創業的夢想。過程中,雖幾經波折,然而朱順一憑藉著智慧與遠見、創新而務實,辛勤耕耘,終於一手打造出國內通訊業以技術和品牌著稱的合勤科技,開拓出廣大國外市場。值此殊榮,朱順一更不忘回饋鄉里,在清大與交大等母校設立高額獎學金,鼓勵用功讀書,獎勵績優學生,同時在竹苗的高中設立獎助學金,獎勵績優並幫助清寒好學的子弟們,能夠像他一樣不受環境的牽絆,只管懷抱著理想,勇往直前!

a96ac1a6-92f9-4a62-8154-69c717d97f7c

榮民義行

融洽生活,深耕社稷,攜手開創更好的未來

秉承庭訓,榮民遺眷虞香雲女士,延續故榮民虞三保大愛

故榮民虞三保伯伯,民國10年3月4日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,民國38年隨軍來臺,投身軍旅、保家衛國,與邵鳳娣女士結縭育有1女虞香雲女士,退伍後在臺北一帶經營餐飲業,辛苦工作養育女兒長大,一家人胼手胝足,在臺灣落地生根。 虞伯伯在軍中服役近40年,72年以陸軍中士退役;73年經輔導會核定為就養榮民,其一生生活簡樸、省吃儉用。 其女兒虞香雲女士因丈夫工作關係,長年旅居美國、紐西蘭、德國等國家。虞伯伯兩老夫妻也曾跟隨女兒短暫居住國外,但隨年紀漸長,虞伯伯對臺灣思念之情更加濃烈,便毅然決定返臺生活,虞香雲女士為照顧年邁的虞伯伯,也在10年前回臺定居,侍親至孝。 虞伯伯於去年(109年)以99歲高齡辭世,其女兒虞香雲女士在清點虞伯伯遺物時,發現留有119萬餘元的存款,虞女士因感念虞伯伯生前熱愛臺灣這片土地,及生前受到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照顧。因為疼惜弱勢榮民(眷),希望能幫助他們的生活照顧;因此將虞伯伯遺款全數捐贈榮民榮眷基金會,延續虞伯伯的大愛精神。 捐贈儀式過程中,榮民榮眷基金會李文忠董事長表示,非常感謝虞伯伯及虞女士捐贈這筆善款用以幫助需要照顧的榮民、榮眷,這份善行令人感動,同時也向虞女士保證,榮民榮眷基金會必定善用這筆捐款,幫助需要照顧的榮民(眷)改善生活,作最妥適的運用。 虞伯伯父女無私的大愛,充分展現對國家社會的熱愛,虞伯伯一生戎馬精神,為國家奉獻心力,其女兒虞香雲女士傳承其父無私大愛,將虞伯伯畢生積蓄遺愛需要照顧的榮民(眷),讓虞伯伯愛國愛民之精神得以延續,父女倆的精神令人感佩,足為國家社會典範。

關懷台灣的榮民前輩-高幼松牧師

一對髮白如鶴、精神奕奕的榮民夫婦,領著一群志工,在榮家或唱或跳或關懷,他們的言語、動作、小禮物充滿真摯、熱情、貼心,帶給住民如陽光般溫暖,使人因世俗消磨難以受感的心再次融化,而能由衷地有喜樂與平安。這對夫婦就是本文主角-高幼松伉儷。 高幼松先生,民國32年出生,國防中正理工學院電機系畢業,服務國防中山科學研究院,退役後任電子工程師。早在就讀成功高中蒙恩師引導認識生命意義,受洗成為基督徒,56歲那年放下美國優渥待遇,就讀神學碩士學程,全心成為神的僕人服務人群。 63歲那年,高牧師和師母到桃園榮家探訪朋友,發現一位榮民長輩孤單禱告的身影,前往攀談得知長輩是基督徒,因為榮家的禮拜堂沒開門,且當時整個桃園榮家只有他一個基督徒!這次榮家探訪經驗,帶給高牧師極大的震撼。 同樣具有榮民身分的高牧師,顧念這群曾經為國家打仗的老兵,年輕時衝鋒陷陣,晚年時身體衰殘、疾病纏身,且大部分孤身一人,沒有兒孫承歡膝下,每隔一段時間,又要送別同住榮家的「老」朋友(指住民安息)。久病的身體及缺乏親情滋潤的孤寂心靈,讓這群榮民長輩身、心、靈日益枯乾。因此,當時高牧師就和師母決定展開在台灣的榮民福音關懷事工(基督教松竹關懷協會)。 高牧師和師母服務榮民長輩,不講艱深的道理,而是引領長輩們詩歌帶動唱,一邊唱歌,一邊歡呼「我很棒,我是主耶穌的心肝寶貝」、「我要耶穌,耶穌救我」以及「我是羊,耶穌是我好牧人」等福音口訣。每當這個時刻,許多身體不適或是坐輪椅的伯伯們,就會跟著音樂的節拍手舞足蹈起來。 除了分享上帝的愛及耶穌基督的好消息,高牧師夫婦時常全省走透透探訪榮民長輩。經過十四年長時間的關懷行動,和長輩們建立深厚如同親人般的感情。從聖經得著的智慧與長輩們分享如何從地上活到天上,那些參與活動,知道「有一位神」始終愛著他們的榮民長輩,因為知道自己尊貴的身分及將來離開世界還有美好的住處,對於現況與死亡,心中漸漸能篤定、有平安。他們是榮民長輩的安慰與祝福。 參考資料: 全球華人新網2017年1月21日「推動榮民事工 高幼松:經歷戰亂更覺自由可貴」相關報導。